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高速模式。

新闻公告

农业机械化学科70年校友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12-07    浏览次数:

       2022年11月23日,正值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建院70周年之际,“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农业机械化学科70年校友论坛”(以下简称“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成功举办,并通过腾讯会议和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视频号网上直播。

       本次论坛特别荣幸地邀请到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优秀校友专家的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研究员陈志,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研究员刘宪,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吕永龙,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方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方宪法和山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易维明等,聚焦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关问题,特别是发展历程、行业关注、难点重点、未来趋势等,更有从业感悟与体会。报告内容引起行业内极大关注和反响,特别是对年轻学者、研究生们和新农人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共计3800余人次通过腾讯会议或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视频号观看直播。论坛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敏丽教授主持,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院长宋正河教授致辞。

     

     

                                                                  宋正河院长致辞                                                            杨敏丽教授主持论坛


       宋院长在致辞中说道,70年来,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对标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发展农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人才培养需求,从1952年设立的一个系一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4个系7个专业,聚力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和农业生物系统工程学科方向,与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共同建成了农业工程一流学科,并开辟建设了以农机装备为主要特色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本硕博创新型人才和一大批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获得了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计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动底盘农机1号,诞生了我国第一号发明专利,获得了19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在全国建设了若干人才培养基地和教授工作站。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构建了“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平台。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始终坚守以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家国情怀和初心使命,坚持厚德尚行、守正创新、精工强农、奋进一流,并将继续传承70年学院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白人朴教授做主旨报告

       白人朴教授做了题为“发挥特色优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主旨报告,介绍了他选择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初衷、学习和工作情况,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白教授回顾了如今的农业机械化学科建立之初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颇有特色的新专业,农业机械化学科建设由此起步并不断发展,是由于国家发展需要而生,并随着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成长,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白教授1957年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学习,开启了奋斗一生的农业机械化生涯,至今已在农业机械化战线学习工作65年。如今谈到自己进入学校第一次驾驶拖拉机时的心情仍然激动不已,回顾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和教学科研生涯,2010年培养的最后2名博士研究生毕业时,白教授已经73岁,兑现自己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承诺,为自己从事的光荣伟大的事业而自豪。系统介绍了农业机械化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水平评价及技术经济分析领域独具特色,全国领先;针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进行了科学判断,分析了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白教授的报告,处处体现出他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执著、坚持、热情与追求,无论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潮还是低谷,仍一如既往坚守农业机械化研究阵地。白教授为国家着想、为学校着想、为学生着想的“三着想”理念,以及专业坚守精神,对于现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极大的启发,也将鼓舞农业机械化行业年轻一代为实现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与智慧。

                                                                                                            张天佐总畜牧师做报告

       张天佐总畜牧师在所做的“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报告中指出,“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小农户经营的土地占全国承包经营土地的2/3左右,“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足十亩田”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基本现实,欧美模式及日韩高投入、高成本、家家户户设施装备小而全的模式均不适合我国国情。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探索通过服务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推进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带动小农户共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模式。由于某些地区和产业缺乏先进适用的农业装备,农业生产的一些环节面临着难以持续的局面,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张总师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在范围上,重点关注“一大一小+设施农业”装备,即大马力动力机械与大型配套机具,适合丘陵山区小地块的农业装备,以及设施农业中移栽与收获的机械装备;在重点上,应针对需求大而急迫、且又有希望在短期内突破的产品加快研发,如移栽机械、根茎类的采收机械等;在技术路线上,要考虑可行性,如短期内无法实现丘陵山区大面积农田的宜机化改造,就要考虑一些过渡性、可行的技术路径,如研发生产一些小型插秧机、小型播种机和小型割晒机等;在资源配置上,全行业要有清晰的攻关目标,梳理主要问题,集中资源要素,整合资源集中攻关,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注意培育市场,引导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农民看到国家的决心和有形的市场,激发科研、生产的动力及用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陈志会长做报告 

       陈志会长做了题为“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的昨天与今天”的报告,非常全面地介绍了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历程,特别是农机工业的起步、主管部门的变迁、教育体系初设和科研体系筹建,以及农机工业发展经历的“建国初期,体系初建(1949-1979)”“市场引导,改革发展(1980-2003)”“依法促进,高速发展(2004-2013)”“新一阶段,转型升级(2014-至今)”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系统梳理了各阶段农机领域标志性事件,包括1955年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院内举办的新式农具展览会,1955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开工建设并于1959年投产,1966年国务院在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上明确“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1971年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上提出“要在1980年使全国农、林、牧、副、渔业的主要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1977年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上要求“把大办农业机械化的群众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1978年在北京举办了12个国家参加的“北京外国农业机械展览会”;“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1981年“大农机”与“小生产”的矛盾凸显,1983年开始允许农民购置小型农业机械并放宽农民购置大中型拖拉机的政策,1984年中国一拖引进菲亚特90系列拖拉机底盘,1992年小批量生产80-90马力拖拉机,自主研发的新疆-2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开始批量生产;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标志着中国农机工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机械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机成为农业现代化“两要素一支撑”中重要的支撑。

                                                                                                                刘宪会长做报告 

       刘宪会长“关于机械化农业的讨论”的报告,详解了“机械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等概念,他认为,机械化农业,就是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已没有手工劳动,全部由机器完成。在机械化农业的概念中,农机装备与其运用同等重要,甚至于更加突出运用技术的作用。要实现机械化农业,必须在农机装备运用方面投入更多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财力,而这正是目前做得不够的地方。“机”和“化”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是先有“化”还是先有“机”?农业机械化发展一直伴随着这些热议。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热衷于申报农机研发制造类的项目、课题,不太关注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类的软课题;在农机应用领域,研究力量、资金与人才投入远不如产品研发和制造。农机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有些甚至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水平提升,成为制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刘会长认为,“机”和“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为依存的关系;一个地方真正要搞农业机械化,不仅涉及机器本身,还涉及当地农业技术、土壤、耕作习惯、农机操作者、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产品市场等。他提出了农机、农艺、农田、农人“四农”融合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实现农业机械化,仅仅有机器还是不够的。针对无人驾驶、无人农场、农机农艺融合、学科建设、农机运用、农机维修保养、农机减损、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研究生论文选题、农机生产制造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和独到观点,特别强调了农业机械化软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王甲云副司长做报告

       王甲云副司长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任务”的报告中,介绍了目前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农机装备补短板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农机装备生产制造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高端农机具严重依赖进口,存在产业链安全风险;二是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的现象还较突出,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均在40%左右,丘陵山区机械化率刚过50%,适宜丘陵山区的拖拉机及田间机械还相对欠缺,急需加大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力度。王甲云副司长针对破解农机装备补短板问题提出4点考虑:首先,进一步明确农机装备补短板的主攻方向。重点突破丘陵山区轻量化使用动力底盘及转运、黏重土壤播栽机械、油菜移栽、低损收获等关键技术及研制推广相关农机产品;在设施种植方面,重点突破设施种植与移栽、育苗嫁接、水肥一体化、机械化采收、环境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及相关智能设备;畜牧水产养殖方面,重点突破精准饲喂、智能环控、疾病防控、高效起捕、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制推广自动精准投饵设备、智能环控设备、高性能粪污处理成套设备等;大型高端智能农机方面,重点突破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发动机和新能源农用动力、无级变速及全自动换挡、作业路径规划与自动导航、智慧农业与智能决策等关键技术,研制推广大马力、全自动换挡、新能源拖拉机等;在农产品初加工方面,重点突破粮食、果蔬等大宗农产品高品质绿色节能干燥、高通量清选、快速预冷保鲜、无损检测分级及包装等关键技术,研制推广果蔬、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清洗、脱壳、剥皮、干燥、包装等高效智能绿色装备,以及畜禽水产自动分割、蛋品清洗与分级包装、水产品自动剥制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等;阐述了重点推广的关键零部件技术与产品,并按照急需、重要等相关原则推进工作开展,以需求侧引导供给侧、生产企业和资源整合推动农机装备短板弱项的加快补齐。其次,加大农机装备研发攻关力度,梳理农机装备需求短板目录清单,编制短板攻关优先序实施方案,并实施动态更新机制。第三,积极拓展农机装备应用场景,打造农机装备应用平台、培育应用市场、建设示范基地、培育壮大农机装备应用主体等。第四,持续优化农机装备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农机装备头部企业。

                                                                                                               吕永龙教授做报告

       吕永龙教授所做的“水土污染的生态风险及其健康效应”报告,阐述了农田生态系统、区域水土污染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和人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认为生态环境与农业机械化工程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农机装备的进步,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处理好与水土之间的关系问题。吕教授分别从全国尺度看水土污染及其影响,从区域尺度看水土污染及其风险,以及其团队在政策体系与长期观测系统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来说明有关问题。由全国大量数据分析显示,在我国经济增长呈指数性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呈指数性增长;1999年之后,粮食增产严重依赖于农药化肥的使用,重金属污染严重。土壤污染来自于水和大气污染的沉降,研究环境污染问题一定要综合考虑大气、水、土污染,而不是单一因素研究。一项关于水土污染与粮食产区(粮食安全)及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呈现出非常震撼性的结果,即健康风险较大的地区,基本上位居于主要河流的3-5公里范围内,是主要的重大疾病地区,并展示了351个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癌症村,这些村庄基本上位于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由区域尺度看,研究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关于新型污染物的影响问题,采用同位数的分析方法探索污染物的来源及其与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政策影响;从大气沉降、径流、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全过程研究其传输路径问题;从地表水、地下水看作物的风险影响大约在3公里左右,而且在10公里范围内对作物的影响是衰减的现象;分析了城乡之间水污染的差别,农村很多污染源来自于城市。目前很多政策制定与实施是分别针对水、土、大气,这样是不准确和不精准的,只有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通过生态系统综合管控的方法来开展工作,这是长期以来政策方面的不足,需要更加关注生态观测体系的建设,包括农机装备方面。未来农业,是陆地农业和海洋农业的结合,海洋农业中也有很多农机装备需求。

                                                                                                         方宪法副院长做报告

       方宪法副院长展示了他在校读书期间所使用过的计算机及农机装备(上图),在“农业装备技术趋向与研发架构:现状-远景-路径”报告中,介绍了农机装备的研发前沿。重点强调应秉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思想,新一代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正在逐步确立,劳动力短缺、成本控制和环境保护是自动化未来农业的驱动要素,软件与硬件将是同等重要;出于对人的关怀,人机工程技术将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特别是AI计算智能向感知和认知智能高阶演进,计算智能与大数据结合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刚刚起步;在区块链方面,主要是在产品溯源、投入品管理、物流安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中应用不多;云的发展较快,存储的大部分是运行和作业面积数据,但在作业质量和运行质量方面积累的数据还非常有限;大数据挖掘领域,目前由于获取的标准不统一,在数据采集、加工、处理、算法等方面存在规范性问题,难以做到广泛应用与广域的扩展。因此农业机械进入软件能力(自主优化运行的动力)与硬件能力(精准高效执行作业的基础)融合提高、信息技术为机械技术赋能的发展阶段,5G和AI要建立在农机装备本身应具备强大功能与性能的基础上;不要好高骛远,要持续不断做小事,如挠性割台、PAD减损技术、作业幅宽的调整等技术,对提高农机作业效率至关重要。方院长还介绍了变革性技术的潜在点位,如在大型、高速、灵巧等领域,光学的视觉感知、触觉的应用、动物的感知能力、根据信息表征等设计高效的行走机构等,改变传统作业方式,实现轻松高效地生产,以及新一代智能化农业装备的5个主要特征。在介绍农业装备技术研究进展与现状部分,方院长强调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聚焦在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领域,针对农业生产与作业、农资产品投放的均匀无差异,实施“动态感知、实时分析、在线决策、精准执行”,但目前也还面临精准执行的效率不高的问题。关于生产过程信息采集与反馈,需要开展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并举例植保无人机和田间除草机器人;在减损和收获方面,喂入量、脱粒间隙、杂余回收器等的传感,精度和可靠性有待提高;水果采摘机器人方面,还达不到人工作业的生产效率,离产业化应用还有距离;介绍了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分级分选、果蔬加工等方面自动化智能化技术进展、特征、问题与需求,以及未来农业装备技术研究架构设想、10个重点发展领域等。

                                                                                                               方言研究员做报告

       方言研究员做了题为“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机化质量”的报告,建设农业强国,关键是解决小农户的问题。首先,介绍了粮食类合作社的相关情况。2016年-2020年合作社发展迅速,已达200万家,其中粮食类专业合作社占比24%,接近50万家。专业合作社具备资源整合、生产服务和明显的公益性(虽然对外作业服务具有具有市场竞争和盈利性)等三大功能。基于国家粮食示范社的调研样本,粮食主产区合作社规模在三大粮产区存在明显差异,黄淮海地区社均面积达到7500亩,全国社均面积6490;东北地区社均人员最多,达43人,样本社均只有25人;粮食合作社成员构成,本村成员占比54%,跨村成员占比18.6%,跨乡镇的占比约24%,跨县的占比约4%;对于非成员户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目前,粮食生产托管已经成为主流,生产托管面积已经超过10亿亩次,占据合作社托管面积的半壁江山。托管面积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托管面积占比达到54.3%,专业户达到1/4,企业占比不到10%,集体经济组织占比5%左右。专业合作者占比较大的原因是,其自身投入低,回报期望值不高,加之政府补贴,因此增长较快;企业平均托管面积较大,主要是其资金雄厚,投入大,大型机械多且新,具有大规模服务优势,对于回报的期望值高,而针对小农户服务的回报则比较低,因此有些企业进入了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又退了出来。同样基于国家粮食示范社的调研样本,社均经营收入1363万元,但仅有约三成的国家示范社经营水平达到样本的社均水平;社均年度盈余只有182万元,近70%的国家示范社未达到社均盈余水平,近50%的合作社盈余在100万元以下。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中,农机投入增长最快,达36%,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业机械化的效率及在基层组织中发展质量问题。其次,介绍了粮食类合作社模式及对政策的期盼。目前主要存在种粮农户领办、村组织领办、托管服务、企业领办、多功能经营及产业化联合体等6种合作社模式。合作社对于政策的期盼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产后设施的支持;二是仓储设施的改造;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提高农机化质量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降本提质增效是关键,而合作组织在加强要素整合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抗风险能力、强化服务支撑保障方面具备优势,因此提高组织化程度才能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和效益。

                                                                                                          易维明教授做报告

       易维明教授在“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报告中,介绍了他在校学习经历、毕业后的发展轨迹、对学科与专业的思考、科研创新,以及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培养质量方面的思考。易教授认为,其本人就是得益于高水平科研培养,使他具备了一定科研素养,他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在学校求学及与导师、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博士毕业之后,分配到山东工程学院工作,从事生物质能源研究38年。教学科研团队逐步扩大,目前团队研究在同领域中处于第一梯队。易教授阐述了他对一级学科、学科建设、专业的概念等的独特观点。他认为,一级学科是具有类同的学术基础、共同的服务对象、集科研与人才培养协同的(本单位内部)学术共同体;学科建设既包括科研也包括人才培养;一级学科是教师(科研人员)的营地,体现个人的归属感、认同感;专业是教师的阵地,从各自的大本营得到支撑。强调学科有明确的边界,相对独立;专业课程的组合,一定是多学科协同支持发展。从老师个人维度、管理者维度、组织者维度,谈了对学科建设工作破除“五维”的看法。在科研创新方面,围绕农业生物质能源化与材料化形成生物质热解提质制液体燃料、秸秆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生物基功能热塑复合材料和生物质燃烧及多联产等4个特色研究方向,由1994年刚工作承担的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7年的淄博市重点攻关项目、1999年山东省可持续发展项目起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国际项目1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项目/课题9项,省部级及以下项目30余项。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7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充足的科研经费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大学的科研除了具有科研的一般属性外,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在本硕博人才培养上有体现不同的属性,本科生培养,依托专业,是多学科知识体系和科研助力培养;博士生培养,依托一级学科,主要开展单一学科科研创新,更具有专属性;硕士生培养,处于两者之间。易教授以其团队依托生物质能和生物材料相关科研项目,设置课程,采取案例教学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培养的优秀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年,弹指一挥间。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虽然农业机械化学科的发展经历了高峰与低谷,但不变的是,农业机械化学科一直都是学校重要的立院、立校学科之一,一代代坚持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犁铧拓野、笔耕砚田的工院人,秉承着强农兴农的使命与担当,培养了一大批行业领军和优秀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及其相关领域为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奉献青春与智慧。70年,整装再出发。相信校友论坛的报告,对于青年学子们今后的事业选择会有所启发,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线下论坛现场

       

       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副院长王庆杰、高茹英,农业工程系系主任王红英,办公室主任刘冉,工会主席刘贤,以及吴敏副教授、孔伟伟副教授、李永磊副教授和部分研究生在742会议室线下参加了论坛。

 

附件:校友专家简介

白人朴,1957.09-1961.07就读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德高望重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著名专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农业机械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65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技术经济等方面科研成果丰硕,获得诸多科研奖项和个人荣誉,是老一辈农业机械化专家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坚持农业机械化相关问题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天佐,2006.09-2008.09在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攻读硕士研究生。曾任原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发展计划司巡视员、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局长、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现任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

陈志,2001.09-2004.07在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攻读博士研究生。曾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主席。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化工程管理与技术研究,在机械设计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具有深厚造诣。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卓越工程师等奖项。现任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宪,1979.09-1983.07就读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是农业机械化行业资深专家。毕业之后一直在农业机械化行业工作,至今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近40年。曾任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长期从事农机化管理、鉴定、推广、监理和行业学会、协会工作,参与多部农业机械化重要法规文件起草、管理规章和技术标准制定,以及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现任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研究员。

王甲云,1992.09-1996.07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汽车与拖拉机专业本科。曾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科技处副处长,先后在原农业部人事司、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担任领导职务。现任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

吕永龙,1985.09-1988.05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农业机械化工程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环境地理学、可持续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及国际合作奖。是联合国秘书长任命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专家组成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厦门大学讲席教授、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方宪法,1981.09-1985.07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本科学习,2001.09-2007.07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领域技术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近40年,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是农业机械化科技著名专家。现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研究员,农业生产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监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方言,1978.09-1982.07就读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曾任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在经济综合部门从事农业政策研究近30年,亲历了农业改革全过程,参与了“七五”至“十三五”农业重大战略研究及农业农村规划编制工作,主笔起草了多项国务院重大农业政策,多次参加中央1号文件起草工作。现任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兼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预警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等。

易维明,1984.09-1994.06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致力于生物质能源研究38年,带领团队在生物质热解、厌氧发酵等领域开展了开拓性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曾任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现任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